暂无相关图片

卤化麻醉剂(Anesthetics)

【西药】



50年前已确定吸入性卤化麻醉剂可导致特异质肝损伤。这类药尽管具体作用机制目前未知,但可通过阻滞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传递诱导麻醉反应。卤化麻醉剂是手术中最常用的吸入性麻醉剂。目前,美国使用的五种卤化麻醉剂包括氟烷、异氟烷、安氟醚、地氟烷和七氟烷。由于氟烷可能导致特异质性重度肝损伤(儿童不易出现此种情况),因此几乎仅用于儿科。 麻醉剂导致的肝损伤通常与氟烷有关。氟烷于1956年用于临床,迅速成为最常用的麻醉药剂,但上市后数年内出现氟烷相关的肝损伤病例报道。至20世纪70年代,氟烷已成为最常见的特异质药物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文献中已记录1000多例病例。此外,氟烷经肝脏主要药物代谢酶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系统,CYP 2E1)大量代谢(氧化),合理的描述了氟烷导致肝损伤的机制。氟烷经代谢生成活性三氟乙酸中间物,后者与肝内胞质蛋白结合形成可诱导过敏和肝毒性反应的抗原分子。这一机制也符合氟烷致肝炎的临床过敏症状,潜伏期一般为七天,常伴有发烧、皮疹、关节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状。重新使用氟烷可导致肝损伤复发,潜伏期更短且症状更严重。初次使用氟烷出现明显肝损伤的患者总体比例预计为1/15000;而重新使用出现复发的比例为1/1000(特别是在肝损伤首次出现后28日内再次使用)。随着氟烷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致急性肝衰竭的药物,其使用范围逐渐减少,如今已极少使用。安氟醚(1972)、异氟烷(1981)、地氟烷(1993)和七氟烷(1995)等卤化麻醉剂随后引入临床治疗,成为美国目前使用的主要麻醉剂。这些药物经CPY 2E1代谢较少,治疗效果更佳(各药剂代谢比例:氟烷20%,七氟烷3%,安氟醚2.4%,异氟烷0.2%,地氟烷0.01%)。上述药物治疗过程中,几乎未见患者出现急性肝损伤。此外,由于其他麻醉剂出现肝损伤的患者肝脏组织内发现三氟乙酸加合物,血清中发现加合物抗体,新卤化麻醉剂的肝损伤类型与氟烷所致肝炎相似。卤化麻醉剂导致急性肝衰竭的病例极少,已不列为药物性肝病或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


异丙酚 氟烷 安氟醚 地氟烷 七氟烷 异氟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