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奎尼丁(Quinidine)

【西药】



简介

奎尼丁属于天然金鸡纳属生物碱,能够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几十年来被用于治疗心房和心室心律失常。接受奎尼丁疗法的患者有2%会出现发热、轻度黄疸和临床症状明显的肝损伤。

背景

奎尼丁和立体异构体奎宁属于美洲金鸡纳树皮粉末中提取的天然金鸡纳树生物碱。几个世纪以来,金鸡纳树皮粉末被用于防治疟疾,但也可降低心悸频率。奎尼丁在金鸡纳树提取物中抗心律失常效果最佳,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引入医疗实践。奎尼丁能够抑制动作电位,是一种心悸抑制因子。奎尼丁于1950年在美国正式批准使用,广泛用于治疗心室心律失常和抑制室性期前收缩频率。然而,细致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抑制心室心律失常可能会增高患者死亡概率,因此,奎尼丁不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心房扑动或颤动。奎尼丁也可静脉注射,治疗危及生命的恶性疟原虫疟疾。奎尼丁有多种仿制药,包括200和300 mg的片剂、缓释剂和静脉注射剂。成人标准剂型的维持剂量为200至400 mg,每日三至四次。常见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肠胃不适、腹泻、恶心和皮疹。

肝毒性

长期服用奎尼丁会小概率导致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但多为轻度反应,无症状,且具有自限性,甚至无需调整剂量血清酶指标便可恢复正常。此外,已有多例奎尼丁引起急性超敏性反应(包括肝损伤)的报告。超敏性反应通常在治疗开始后1至2周出现,但也有可能在二次服用奎尼丁或重新服用药物后24小时内出现。临床表现有疲劳、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关节痛和高度发热。早期血液测试发现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同时伴随着轻度黄疸,且病情甚至会在停止奎尼丁治疗后几日加重。血清酶水平升高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或其他混合症状。尽管存在超敏性迹象(发热、关节痛),但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并不常见。未普遍发现自身抗体。肝活检表明,患者经常出现轻微肝损伤和上皮肉芽肿,与系统超敏性反应中许多其他器官的常见症状一致。奎宁是奎尼丁的光学异构体,主要用于治疗疟疾,也会引起类似的临床肝损伤。

损伤机制

奎尼丁的肝毒性确定由超敏性反应引起,无证据表明奎尼丁具有直接的肝毒性。该超敏性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用药结果和药物管理

奎尼丁的肝毒性确定由超敏性反应引起,且肝毒性通常较弱,在停药后1至4周患者将恢复。在许多病例中,黄疸和肝功能检查异常可能会在停药后几日内加重,但未出现死亡病例,患者通常会快速恢复。由于恢复迅速,最好避免皮质类固醇疗法。奎尼丁与奎宁(奎尼丁的光学异构体,主要用于抗疟)间存在交叉反应性,奎尼丁超敏人群应避免使用奎宁。


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 氟卡尼 丙吡胺 丙胺苯丙酮 美西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