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茅益民教授:药物性肝损伤现状暨我国学者研究工作和成果

2017-01-11

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联合主办的2016上海肝病国际高峰论坛暨“肝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2月9-10日在上海虹桥宾馆胜利召开,为国内外同行带来了一场倡导自由探索、鼓励争鸣质疑的“学术风暴”。大会联席主席、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以“建立协作网络,促进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转化研究”为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会后,茅教授进一步与记者分享了当前药物性肝损伤领域的发展现状和以该团队为代表的我国学者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诊断面临的挑战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和不明原因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该疾病的诊断仍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诊断基本策略仍需要通过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他法,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可能病因。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是否最终建立,需要通过RUCAM量表来评估肝损伤和所用可疑药物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在临床实践中,该量表尽管得到美国和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的推荐,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存在一些缺陷。

大样本数据库和协作网络的建立

由于目前已知的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很多,更为复杂的是人群的异质性,因此,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未被阐明,而且我国也缺乏系统性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情况的具体数据,但相关临床和转化研究均需建立在足够的样本量和病例数基础上。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茅教授所在团队在两年前(2014年)就发布了国内第一个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专业网络平台--HepaTox(www.hepatox.org)。

基于该网络平台,茅教授和陈成伟教授共同牵头,率领团队在去年启动了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市共303家医院共同参与的药物性肝损伤回顾性研究,这也是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药物性肝损伤情况调查。调查主要在住院患者中开展,在去年八个月的时间内共入组了近3万个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另外,相关的前瞻性研究也于今年启动。研究目的是希望了解目前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整体状况、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类型、疾病的主要特征及其转归。

事实上,从国际范围来看,1994年,西班牙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首个协作网络。2011年,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共同建立了一个协作网络。美国和欧洲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协作网络。我国周边的韩国和印度也在两年前开始建立相应的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网络。基于HepaTox平台开展相关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也是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的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协作网络,建立中国的大型数据库和样本库,以此为我国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最终为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进一步的防治、建立警戒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进展

在欧美国家,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除了停用可疑药物以外没有其他治疗措施可以选择。只有当药物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才可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这种唯一的药物。而我国的情况则不同,有多种保肝药,从已经取得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适应证的甘草酸制剂--异甘草酸镁,到马上准备开展研究的双环醇。因此,在药物性肝损伤干预的领域,我国的经验可能更加丰富。若是能够积累更多高质量的证据,相信也可造福其他国家的患者。

除此以外,我们还在2015年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指南,使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实践规范化水平再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