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推动我国药物性肝病研究赶上国际水平 -----有感于FDA第14届药物性肝损伤专题研讨会

2014-06-13

药物性肝病即称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在国际上,DILI越来越引起药学界、制药企业、药品管理部门及公众的重视,也成为药物审批失败,增加警示及撤市的主要原因。但在我国, DILI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度和滥用药物成为当前DILI的重要原因。

就肝脏病学的研究热点而言,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研究已进入平台期,在乙型肝炎,靶点仍仅限于多聚酶;丙肝抗病毒治疗方面则距无干扰素时代仅一步之遥。而DILI研究起步较晚,在国外较系统的研究也仅10年[如美国药物肝损伤研究网络(DILIN)],未知和新 的课题太多,值得我们探索。

尽 管DILI研 究 刚 起步,但国际研究水平已遥遥领先于我们。如流行病学研究与资料、DILI的发病机制(包括药物基因学研究,Ⅰ、Ⅱ相药物代谢酶和药 物 转 运 体 的 遗 传 多 态性)、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遗传多态性、氧化应激作用、线粒体损伤、适应性免疫攻击的作用、DILI诊断、新的生 物 学 标 志、DILIN、LiverTox网站,上市后职能部门主动监管和信息透明度以及药企研发部门的积极参与等方面。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工作相对粗糙、零碎,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甚至少数研究过于浮躁、急功近利。近年出现过几个相关共识,由于资料零乱、缺乏高级别的证据,对临床医生 指导作用相对有限,极少数建议因为证据偏倚和随意性,甚至对临床医生起了负面的指导作用。

当然,近年国内学者在DILI方面也做了不少积极和开创性的工作,如复旦大学医学院胡锡琪教授,积20余年临床病理经验,提出了DILI病理半定量评分量表,有助于临床诊断;上海交大瑞金医院谢青团队在DILI新标志物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DILI的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面也做了非常严谨的工作;上海交大仁济医院茅益民团队在其领衔的国家“十二五“重 大专项课题下,借鉴美国LiverTox网站,在筹建我国的HepaTox网站方面做了相当大量的艰巨的工作。

深信,在国内有志于DILI研究的肝脏病学专家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的带领和合作下,团结一致、艰苦努力,提高民众和职能部门以及药企的研发部门对DILI的重视,一定能推动我国药物性肝病的研究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上海南京军区肝病中心陈成伟)

专家:陈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