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图片

黄药子(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中药】



【异名】黄独 黄药脂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 干燥块茎,夏末至冬初采挖,洗净,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归经】性平味苦,有小毒。归肝、心经

【用法用量】口服,4.5~9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功能主治】凉血降火,消瘿解毒,临床用于诸般疮肿,喉痹瘿气,蛇犬咬毒

肝毒性

随着黄药子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在治疗某些顽疾过程中有独特的疗效,有关黄药子肝毒性引起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综合分析该药引起的肝损害临床特点如下:①从临床表现来看,以混合性损伤为主,兼有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症状,且损伤程度和剂量与给药时间有关;②一般常见症状为乏力、纳差,尿黄、头晕、厌油腻,有的伴有尿黄巩膜、皮肤黄染,瘙痒、大便灰白等,严重者表现为急性肝炎等;③实验室检查血ALT、AST、TBil等显著升高,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脱发等症状;④肝损伤于服药后6-70天出现,停药、保肝治疗有效。目前对黄药子的毒性成分研究、毒性成分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提示其毒性可能与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二萜内脂类成分如黄独乙素、黄酮类和皂苷类等有关;目前研究提示临床配伍当归、甘草等药物以减少肝损害的发生。建议医师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用量和禁忌证用药,避免超量或长期服用以避免蓄积性中毒;老年、儿童及肝肾功能不佳、过敏体质等特殊人群禁用或慎用[5]


清热化痰


病案1 张利平等[1]报道,患者,女,53岁,因甲状腺瘤自配黄药子胶囊口服,3粒,日三次,70余天后出现乏力、乏力、四肢酸软、上腹饱胀,纳差,伴尿黄、目黄进行性加深,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945 U/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246 U/L、总胆红素(TBil)194.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60.3μmol/L,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经医治无效死亡。

病案2 李维昌等[2]报道,患者,女, 53岁,因甲状腺肿大服用黄药子,日6g,40天后出现乏力、纳差、皮肤瘙痒、身目黄、尿黄,实验室检查:ALT 246U/L, TBiL488μmol/L, DBiL 345. 6μmol/L, 碱性磷酸酶(ALP)162U/L,谷酰转肽酶(GGT) 120U/L, 甲种胎儿球蛋白(AFP) 13. 9ng/ml,凝血酶原时间(PT)16s,肝胆脾胰B超示:弥漫性肝损伤,脾肿大。诊断为淤胆型药物性肝炎,治疗35天后临床痊愈出院。

病案3 郭翠英[3]报道,患者,女,50岁,因腹泻遵医嘱以含黄药子30g汤剂,4付开水冲泡,每付分15次服用,40天后出现恶心,纳差,实验室检查:ALT 585 U/L,AST 358 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治疗2周后临床痊愈出院。

病案4 王志雄[4]报道,患者,女,30岁,因子宫肌瘤自行煎服黄药子30g、鸡内金10g,日一剂,连服20天后出现乏力、纳差、呕吐,实验室检查:AST 300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对症治疗46天后临床痊愈。



[1]张利平,周慧萍.黄药子致死亡1例.医药导报,2009,28(8):1097

[2]李维昌,杨军,李惠文等. 黄药子致药物性肝病1例.临床合理用药,2009,2(15):79

[3]郭翠英,楚成华. 黄药子引起转氨酶升高1例报告.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6):2439

[4] 王志雄. 黄药子致肝损害2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3):193-194

[5] 翟为民,张力. 黄药子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探讨.中国中药志,2010,35(17):2355-2360.